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臺灣考古學與原住民關係研究
Taiwan Archaeology and Indigenous Peoples 
開課學期
112-2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臺灣研究學程  
授課教師
陳有貝 
課號
Anth5163 
課程識別碼
125 U354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水源人302 
備註
兼「臺灣研究學分學程」藝術與人文領域。
總人數上限:11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臺灣的考古研究始於十九世紀末,至今超過百年,總共約發現2,000餘處的考古遺址,其中有數百處曾經過各種考古發掘與調查,藉由歷來的努力,現在已大略可以建構出臺灣史前的年代,包括從3萬年前開始的舊石器時代,約6千年開始的新石器時代,以及約2千年開始的鐵器時代。除此,還能舉出各區域的要素特徵,並推測各種文化的發生、傳承、擴散、變遷與消逝。
然而除上述外,臺灣的史前樣貌仍留下很多疑問與空白,這都是後續研究者們所須面臨的挑戰。其中,重要課題之一無疑就是與原住民古代史的銜接,他們從哪裡來?又是如何成為今日各種族群的狀態?跟上述各個時代的考古遺址有著什麼樣的關係?
尤其近代有不少島外人群來到臺灣,帶來各國的異文化,種種都直接衝擊了原本的島民,使得史前長久延續下來的文化產生劇烈的改變。
臺灣從17世紀始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,這當然對探索古代原住民的歷程受到限制。因之,考古學對此成為一門關鍵性的學問。
本課程主要從考古學角度探討臺灣原住民,課程共區分七個單元,分別是最早的臺灣人、臺灣新石器時代的開創者、史前臺灣農業的開啟、史前臺灣的與外關係、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問題、族群的形成、臺灣文化群體的特質等。以考古研究成果為資料,以探討人群社會為目標。
上課形式以專題的研讀、發表、討論進行。並有校外教學活動。 

課程目標
1.深入認識目前臺灣史前研究。
2.結合考古研究成果與原住民關係。
3.探索原住民古代史。
4.思索原住民古代史的可行性研究。 
課程要求
根據學校規定進行上課。上課由1-2人發表當日主題;課程中主要以討論形式進行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3-5小時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參見以下課程進度所列 
參考書目
各單元主題與參考書目
A單元:最早的台灣人
內容重點:
1.舊石器資料的正確性:當今臺灣與周邊之舊石器時代資料的評論。
2.舊石器時代台灣人的來源:對理論假設與資料的評論。
3.舊石器臺灣人的消失:從考古資料建立可能的假設。
4.舊石器時代的器物資料與文化:對東亞偏鋒砍器-石片器工業的評論。
5.原住民傳說中的小黑人問題:從考古資料檢視小黑人傳說的可信度。
基本參考書目
小田靜夫2000?潮??考古? 第一書房 東京。
加藤晉平2000閩、?、台地域????先史文化?交流問題 東北??宋文?1969長濱文化-台灣首次發現的先陶文化 中國民族學通訊9:1-27頁。
黃士強1991從小馬洞穴談台灣先陶時期文化 田野考古2(2):37-54頁。
臧振華2013論長濱文化的年代與類緣 八仙洞遺址保護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.1-1.23頁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。
Movius, H. L. Jr.
1948 The Lower Palaeolithic Cultures of Southern and Eastern Asia.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38 (4):329-420.

B單元:臺灣新石器時代的開創者
內容重點:
1.大坌坑文化的真實性:對台灣與周邊之大坌坑相關考古遺留資料的再定義。
2.新石器時代台灣人與文化的來源:對現有說法的質疑與討論。
3.古老的南島語人:從考古資料對古老人群的推論與想像。
基本參考書目
黃士強1974台南縣歸仁鄉八甲村遺址調查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5/36:62-68頁。
楊式挺1990試論閩台粵先秦考古學文化關係 福建文博1990增刊42-55頁。
葉美珍2018以台灣大坌坑文化陶器刻劃紋探討文化關聯性 大坌坑文化與周邊區域關係探討學術研討會16-30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。
臧振華1989試論台灣史前史上的三個重要問題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5:85-106頁。
臧振華、李匡悌、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:南科考古發現專輯 台南縣政府 新營。

C單元: 史前臺灣農業的開啟
1.農業的起源論:東亞相關的資料與論述。
2.台灣早期農業的證據:各考古遺址中的農耕遺留發現。
3.台灣農業起源的由來:東亞大陸與台灣農耕考古證據的比較。
4.台灣早期農業對社會的特殊影響:原住民的農耕行為類比分析。
基本參考書目
中尾佐助1966栽培植物?農耕?起源 岩波新書 東京。
戶?充則1994?文農耕論?段階?意義 論??考古?111-147頁 明治大?考古?博物館 東京。
岩城?彥1935台??蕃地開??蕃人 理蕃?友?行所 台北。
能登健1987?文農耕論 論????日本?考古?3?文時代II 1-29頁 雄山閣 東京。
陳有貝2022 游耕農業-台灣島嶼的史前文化特色 臺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人文生態研討會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南港。
臧振華、李匡悌、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:南科考古發現專輯 台南縣政府 新營。

D單元:史前臺灣的與外關係
1.台灣考古資料與原住民社會中的外來物。
2.台灣考古外來物的來源:各種研究方法的成果與疑問。
3.外來物的意義:外來物對原住民社會可能造成的衝擊與新意義。
基本參考書目
木下尚子2012琉球列島????先史文化?形成?人?移動-島嶼間?人文地理的?係?注目?? 文?部論叢103:13-27頁。
金?丈夫1943台?先史時代?於??北方文化?影響 台?文化論叢1:1-16頁 清水書店。
黃士強1985試論中國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及台灣史前文化的關係 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4:1-24頁。
黃智慧1997人群漂流移動史料中的民族接觸與文化類緣關係:與那國島與台灣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2:19–41頁。
Iizuka, Y. and Hung, H.C.
2005 Archaeomineralogy of Taiwan nephrite: sourcing study of nephrite artifacts from the Philippines. Journal of Austronesian Studies(南島研究學報)1:35-81.

C單元: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問題
1.台灣原鄉論的現況:南島語族起源論述中有關臺灣的假設與證據。
2.臺灣南島語族的考古與文化特徵的再檢討。
3.古代原住民外移的可能性:考古證據分析。
基本參考書目
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 常民文化 台北。
洪曉純2013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太平洋-由考古學新證據看南島語族史前史 東亞考古的新發現279-331頁 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。
張光直1987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問題 南方民族與考古1:1-14頁。
臧振華2012再論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 南島研究學報3(1):87-119頁。
鄧聰1999古代香港樹皮布文化發現及其意義淺釋 東南文化123:30-33頁。
Peter Bellwood
1978 Man's conquest of the Pacific.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
D單元:族群的形成
1.族群形成的假設:族群的定義,以及族群如何形成的想像。
2.近代台灣族群的狀態。
3.族群研究與台灣考古學的連結:現有的假設、方法與成果。
基本參考書目
古野清人1945高砂族?祭儀生活 三省堂 東京。
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九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南港。
李坤修2005台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期末報告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。
林開世2014對台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:一個建構論的觀點 重讀台灣人類學的視野217-251頁 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新竹。
連照美1998七世紀到十二世紀的台灣-台灣鐵器時代文化及相關問題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3:1-11頁。
劉益昌1995史前文化與原住民關係初步探討-第九十九回台灣研究研討會記錄 台灣風物45(3):75-98頁。

E單元:臺灣文化群體的特質
1. 從考古到人群的解釋:人類文化的普同性與特殊性。
2. 臺灣考古的特殊發現:論遺物特徵與人群的對應性。
3. 臺灣特殊文化的背後意義:對封閉的台灣島之評論。
宋文薰1989論臺灣及環中國南海史前時代的玦形耳飾 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歷史考古組117-140頁 中央研究院 台北。
宋文薰1980由考古學看台灣 中國的台灣93-220頁 中央文物供應社 台北。
宋文薰、連照美1984台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玦耳飾 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4:148-169頁。
李坤修、葉美珍2017失落的文明-從舊香蘭考古遺址看臺灣史前文化發展軌跡 臺東縣政府 台東。
陳有貝 2021山林裡的南島語族 華藝出版社 新北市。
張光直1989新石器時代的台灣海峽 考古1989(6)1995中國考古學論文集189-206頁 聯經 台北。

最後:綜合檢討
其他:臺灣各遺址報告書與論文,請同學自行挑選參酌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上課表現(含出席率) 
30% 
討論參與 
2. 
研讀發表 
40% 
報告發表 
3. 
報告提出 
30% 
期末報告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作業繳交方式
考試形式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2  課程說明 
第2週
2/29  台灣考古學的重要課題 
第3週
3/07  最古老的台灣人 
第4週
3/14  臺灣新石器時代的開創 
第5週
3/21  台灣史前農業的發生 
第6週
3/28  台灣—大陸與海島 
第8週
4/11  台灣島—琉球 
第9週
4/18  台灣島—南琉球 
第10週
4/25  出口封閉的台灣島與南島語人群起源問題 
第11週
5/02  史前台灣的本土化 
第12週
5/09  族群形成的線索 
第13週
5/16  原住民族群的形成:概念與方法 
第14週
5/23  原住民族群的形成:考古學的關鍵證物 
第15週
5/30  史前台灣的族群形成 
第16週
6/06  綜合檢討